赤小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百病皆由痰湿作祟痰湿最根本的原因是脾气 [复制链接]

1#

分享:文小叔说

大家都知道,夏天是一种“天地气交”的格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气”和“地气”进行交汇,“天气”下降形成雨,而“地气”将地面上的水分蒸发又送上天,这样一交互,空气中的水分就变得厚重,这就形成了湿。所以,夏天是湿气最重的季节。而我们处在这样一种环境当中,自然就容易受到湿气影响,湿气这个家伙非常狡猾,进了人体之后会和各种邪气相勾结,遇到寒邪就变成寒湿,遇到风邪就变成风湿,遇到热邪就会变成湿热,而遇到痰就会变成痰湿。

有朋友可能会问了,什么叫做“痰”呢?

痰湿的痰和吐痰的痰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中医认为,湿和痰是母子关系,湿气是一种很黏腻的东西,它进了人体之后很难排出去,所以中医讲:千寒易去,一湿难除。而这种黏腻的湿气在人体中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更加黏腻的一种东西,那就是痰。

痰又分为无形之痰和有形之痰,无形之痰会分布在咱们身体的各个角落,看不见、摸不着、吐不出、吸不进,比如打呼噜就是无形之痰在搞的鬼,它堵塞着呼吸道,让呼吸无法正常运行,还有就是感觉嗓子有异物,吐不出来又吸不进去,这也是无形之痰干的坏事。至于有形之痰就很好理解了,咱们吐出来的痰就是有形之痰。

刚才咱们也讲了,痰湿这个东西很黏腻,很难搞,让它长时间盘踞在体内,咱们的身体还能舒服吗?中医有句话叫做“怪病皆由痰作怪”,意思是说一些常见病症怎么也治不好,它们的根源很可能就是在“痰”这,把痰化了,病自然就能好。包括现代常见的“三高”,它们最喜欢痰湿的环境了,这就是它们繁衍生息的乐土。还有一些疑难杂症背后的根源也是痰,比如痰火上攻到头导致的癫痫。

痰湿这么可怕,不少朋友可能都在犯嘀咕,寻思自己是不是痰湿体质。有朋友可能会问,我平常也不咳痰,应该不是痰湿体质吧!这种推测过于简单粗暴,并不严谨,那究竟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痰湿体质呢?

痰湿体质的外在表现很多,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油腻”,比如头发很油,两天不洗就成团,甚至有溢脂性脱发的情况,剃成光头油光锃亮;除了头发油,脸也油光可鉴,脸上还容易长比较大的痘痘;一起身就想吐痰;早上起来头重如裹、迷迷瞪瞪,总是没精神、睡不醒;身体容易疲惫,整天不想动,总想偷懒,最喜欢躺着,吃点补品不仅没用还更加难受;有着一个圆滚滚的大肚子;排便不清爽,喜欢长时间蹲厕所,大便黏腻,既废纸又废水,很难冲刷;喜欢大鱼大肉,辛辣刺激,清淡的东西反倒不喜欢吃;舌苔厚腻并有齿痕,容易有口臭、脚气、痛风、阴囊潮湿、白带异味……

如果上面的几种情况有一半以上和自己相符,那痰湿体质应该就能确定了。

既然知道了痰湿的危害,接下来自然就得聊聊怎么解决痰湿喽。

中医有句话叫做“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就是说涉及到“湿、肿、满”的问题,究其根源要从脾上找。大家都知道,脾主运化,它负责把咱们吃进肚子内的食物给运化掉,然后把这些精微物质输送给身体。但脾胃一旦虚弱,运化食物的动力就不足,运化不了的那部分食物就会形成多余的能量滞留在人体,它们不能被利用,也就成为了身体内的垃圾,也就是痰。同时,脾还负责运化水液,水液运化不好就会形成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痰湿。所以中医里有一句话“脾为生痰之源”,很好地概括了痰的根本源头。

咱们中医还有句话叫做“肺为贮痰之器”,意思是说如果脾胃不好,水湿运化不利,到了肺部,肺的宣发又有限,更容易让水湿积存在肺部形成痰湿。所以,很多痰湿体质的人总是有吐不完的痰,归根结底还是在脾胃上。

为啥脾胃运化不好呢?这和咱们自己的饮食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夏天本身脾胃虚寒,还总是喜欢吃烧烤、喝冷饮冰啤,导致脾胃阳气不足,自然就没办法运化水湿,这些水湿逐渐形成痰饮,也就是我们身上的脂肪,因此痰湿体质的人通常都会有一个大肚子。

所以,想要化解痰湿,就得从两方面着手,最根本的就是要健脾,如果经常咳痰还要进行宣肺,标本兼治,才能事半功倍。

咱们也讲了,现代人痰湿体质多半是吃出来的,所以首先从饮食上就得多注意,少吃肥甘厚腻以及寒凉的食物,适当吃一些能够祛湿、化痰、行气的食物,如:山药、陈皮、冬瓜、萝卜、赤小豆、生姜、茯苓等。

趁着夏天,可以喝一喝姜枣陈皮茶,温脾宣肺,理气化痰。归根结底,就是吃自己适合吃的,自己不适合吃的能少吃就少吃,能不吃就不吃。多考虑考虑自己的脾胃是如何被拖垮的,把碗里的饭吃好才是健脾最好的方式。男同胞少吃肉,女同胞少吃甜,这两点在解决痰湿问题上很关键。

其次,要坚持活动,让体内的阳气升发,脾主肌肉,活动是对脾的抚慰,是让脾胃阳气满满的关键。痰湿体质的人通常不想动,怎么办?

刚开始无需做强烈运动,从简单做起,去散步,让身体挪动起来,也可以练一练八段锦、八部金刚功、五禽戏、易筋经等传统养生功,振奋元阳,通经活络。最好就是找一个小伙伴一起,相互监督,相互鼓励,慢慢就能达到自然而然的效果。

此外,就得依靠咱们中医手段调理痰湿了,外治祛湿化痰方法可以选择艾灸或拔罐,常用穴位有中脘穴、丰隆穴、三焦俞、脾俞。

另外,还有一种外治法也是痰湿的克星,那就是有着“千古第一化痰方”美称的温胆汤,温胆汤用来泡脚,不经过脾胃,非常适合吃啥都上火、脾胃虚弱无法运化药物的人群。

温胆汤方子如下:

生姜12克法半夏6克陈皮9克竹茹6克枳实6克甘草3克

至于内服的汤药,如果痰湿不是很重,可以用化痰经典名方二陈汤。

二陈汤方子如下:法半夏15克陈皮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

如果不方便熬药,还可以选择从强健脾胃、理气、化痰这三方面根本上解决痰湿的中成药——香砂六君丸。如果是中老年人,还要考虑肾虚的问题,可以选择理痰汤。

痰湿的问题就暂时先介绍到这里,调理痰湿体质并非一朝一夕,毕竟中医讲究的是“它怎么来的,就得让它怎么走”,欲速则不达,一蹴而就反倒容易弄巧成拙。千万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某个神奇的方子上,一边躺在沙发上吃着肥甘厚腻、冰冷寒凉,一边又尝试着各种祛痰方,这样无异于掩耳盗铃。

所以,功夫还是用在平时,关键要靠“管住嘴、迈开腿”,合理运动,清淡饮食,这才是调理痰湿体质的根本所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