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把“腊八节”叫做“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原本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
“腊八”的前身是古代“腊日”。岁终之月称“腊”,上古时期,腊日是最重要的年终祭祀日,一般在岁末的几天举行,人们会用祭品来祭祀上天与自然万物之神、祖先。那时,腊日的意义相当于后来的春节。《说文》解释:“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意思说,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还要逐疫。民俗学专家萧放说,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起初,腊日的时间并不固定。直到南北朝时期,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提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可见,腊八这天已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隋唐以后,灶神祭祀与驱傩活动与腊日分离,移到了岁末小年以后。此时,腊八节兴起了一个新的节俗,那就是喝腊八粥。
据《燕京岁时记·腊八粥》(清·富察敦崇)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
腊八粥的做法,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由一般的白粥、青菜粥,到将能搜罗到的果子一网打尽的杂合粥,到腊肉、腊鸡皆可加入的荤粥,荤素皆有,咸甜皆备……据说北京人做腊八粥最讲究,掺在白米中的,有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二十余种。关于腊八粥的做法,各地虽有所不同,但也有所共同。比如“无米不成粥”,都有大米;比如都有豆类。
古代的腊八粥不仅仅是一碗粥,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史记天官书》载:“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日卒岁。”《史记陈胜传》“有腊日之言,是谓此也,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系细鼓逐疫,沐浴转除罪障。”所以说阳气催生,除了进食,还可以通过打鼓、洗澡来实现。
关于喝“腊八粥”的6个传说:
(1)朱元璋忆苦说:腊月初八当日,朱元璋被关入监牢。饥寒交迫之际,他发现个老鼠洞,从老鼠洞里刨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杂粮。朱元璋便找了口破锅将这些东西熬成了粥,饱餐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十分怀念那锅滋味甜美的粥,同时为了纪念坐牢的那个特殊的日子,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2)释迦牟尼说:据《百丈清规》载:“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据说有的僧人会在腊八节前手持钵盂去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煮成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3)“赤豆打鬼”说: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因为品行不端的鬼在作祟。这些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熬粥,借助粥里的红小豆、赤小豆等的小宇宙,让恶鬼害怕,身体倍儿棒。
(4)纪念英雄岳飞说: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渐渐成为风俗。
(5)悼念长城民工说:秦始皇建长城时,劳役繁重。由于修建的工程巨大,有些地方粮食就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据说这年的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他们还是饿死、累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
(6)辛勤劳动说:从前有一对好吃懒做的小两口,他们爹娘去世时,留给他们八囤子粮仓存粮。从此他们就不肯再去种粮食了,总觉得自家粮食多得吃不完。过了三年两载,八囤子粮仓的粮食终于被他们吃光了,他们饿了好多天。恰巧是腊月初八,小两口饥寒交迫,再到八个囤子里仔细清扫了一遍,居然扫出来不少五谷杂粮。他们煮了最后一锅粥吃了,并且痛定思痛,痛改前非,好好种地。又过了三年两载,他们的八个大囤子粮仓再次被填满。于是他们为了教育后人,每年到了腊月初八,都会熬制掺杂五谷杂粮的腊八粥给子孙后代吃。
除了喝腊八粥,腊八节还有哪些食俗?
(1)腊八豆腐:“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2)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3)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来年庄稼不受天灾虫祸。每天吃饭时就把“五豆”加热来搭配着才,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寓意年年有余。
(4)腊八面: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头天就把面条擀好,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5)吃冰:鲁迅早《琐记》里写的“衍太太”这个妇人,她对自己孩子好,对人家孩子却不好,“就喜欢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这倒也不见得她多坏,一些地方民间的风俗是腊八前一天,人们用盆子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把冰从盆子里取出,并把冰敲成碎块来吃。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6)麦仁饭:在青海西宁一些地区,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就是有独特风味的青海“腊八粥”。
过了腊八就是年,红红火火又一年~~~
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