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56个民族的腊八节之文化变迁深圳冠亚水
TUhjnbcbe - 2025/1/3 16:59:00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

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用以供伊蒲,籍之作功德。

腊八节,俗称“腊八”,日期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不同的民族庆祝腊八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腊八粥”、“腊八饭”、“腊八蒜”、”腊八醋“、“拉拔面”、“腊八豆腐”、“吃冰”等等,随着文化的变迁,腊八节的寓意与风俗被不断的丰富,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寄寓了美好的祝福与希望。

腊八节的文化起源

腊八节的由来一:腊八节据说起源于元末明初,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节的由来二:驱逐恶鬼的传说,上古时代有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节的由来三:腊八节也叫佛成道节,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就是在这一天成佛的。佛祖原先在深山修行,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正准备放弃,正巧碰到一个牧羊女,送了他食物,他吃完盘腿坐在菩提下,在十二月初八这天终于悟道成佛。

腊八节的由来四:腊八节是为了纪念岳飞,当年岳飞抗金于朱仙镇,正是寒冬腊月之际,军队缺衣少食,百姓纷纷送粥救济,岳家军饱餐一顿千家粥,结果大胜,此日正是腊月初八。人们为了纪念岳飞,每到腊月初八就以杂粮豆果煮粥,最终成为了民俗。

腊八节的由来五: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腊八节的由来六: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腊八节的习俗

腊祭

蜡、腊在周代是年终岁末的两个祭祀活动,腊祭祖先,蜡祭百神。《礼记杂记下》记孔子的学生子贡观看了年终蜡祭的狂欢活动,孔子问他快乐否?子贡回答:“一国的人都像疯子一样,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快乐?”孔子说:“人民辛苦了一年,才滋润这一天,其中道理不是你所能了解的。”

馈遗

腊日节朝廷有赏赐官吏之举。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每到腊日赏赐每位博士一只羊,有一位叫甄宇的博士为了解决分羊时大小肥瘦的矛盾,主动择取瘦羊,因此称誉为“瘦羊甄博士”。此后通常的赏赐品是钱、牛肉、粳米、羊等。

傩仪逐疫

南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在民间有击腊鼓,戴面具,驱疫催春的习俗。人们击细腰鼓,扮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在跳傩舞时,郎中还会把事先配置好的腊药发给人们作为预防春瘟的药物。有的地方已把它发展成为傩戏,腊月击鼓驱疫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56个民族的腊八节

汉族

汉族腊八节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土家族

土族人十分重视腊八节。这天凌晨时分,家家都会到河滩上背回几块冰,立在自家的果树或田里的粪堆上。同时抱一堆麦草,分别在地里、粪堆上和果树底下燃烧。有的还会盛一碗漬水放在院中,待结成冰后,根据冰凸起的形状预测来年庄稼的收成情况。早上吃麦仁饭,并将麦仁涂在各类果树上,用木棍敲打树身,问道:“结不结果子?“旁边另一人回答:“结

结!″早饭后,孩子们自发组织起来祭祀山神和巴蜡爷(指专管蠕虫类的神)。他们从各家各户收取清油、面粉、香表、柴火等,带上灶具,到野外选个地方,自己起灶,炸小油饼大家分享,将剩余的油、面等做一锅油面疙瘩饭,盛一碗一边用树枝向周围泼洒,一边口里祷告道:“给天泼洒,给地泼洒,保佑挡羊娃平平安安;给山神泼洒,狼的眼睛里面洒洒;给巴蜡泼洒,害虫不伤人畜和庄稼。”说毕,分吃油面疙瘩,烧香叩拜后回家。有的地方还做豆面搅团

或做麦仁饭,先供佛后食用。腊八是在年底举行的一种对自然界风调雨顺的答谢祭。同时,腊八

也成为人们准备过春节的时间界限,过了腊八后,就要开始操办年货,筹办儿女婚事等。

苗族

报草。《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玉炖宝典》载:“腊者祭祖先,报百神同日异祭也。”陆次云《洞溪纤志》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伏羲女娲位。”报草之祭是献给女娲的草扎,即苗族人在腊月祭祀鬼神时用草扎个人偶祭奠女娲。为什么苗族要以草人代表女娲?唐李冗《独异志》记载:“昔宇宙初开,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女娲结草为扇,草便成她的象征。

瑶族

打糍粑,熏腊肉。打糍粑供客人品尝,是瑶族人民延传至今的习俗。将糯米质料浸泡蒸熟后,放在石槽里捣成泥状,然后揉捏成形制成糍粑,糍粑糕点香糯可口,深受大众喜欢。每年腊八时节,瑶族同胞就会熏制腊肉,用盐腌渍过后柴火熏制出,一道道垂涎欲滴的美味,烟熏肉切薄片,瘦肉黄里透红,肥膘透明,炒成一道家常小菜,也不失为一道人间美味。

满族

腊八粥。每年到腊月初八这天,满族人家总要吃“腊八粥”。这种民间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为什么赶在这天吃“腊八粥”?传说是在很早以前,满族的部落首领被称作穆昆达,每年定期要到住户轮流吃饭。有个穆昆达经常仗势欺人,无论到谁家,总要吃好的,稍差一点,便大发雷霆。部民们对此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的腊月初八这天,穆昆达轮到乌津拉家吃饭,乌津达想治一治他。给他做饭时顺手抓了一些高粮米、大小黄米、苞米碴、稗子米、小豆、黑豆等五谷杂粮,混合在一起,放入几瓢水在锅里煮。熬了半天,熬成一锅粘糊糊稀粥。粥煮好后,乌津拉把穆昆达请到家里。穆昆达一看很生气,他问乌津拉:“这叫什么饭,乱七八糟,稀拉巴几,粘糊糊的,是人吃的吗?简直是猪食!”乌津拉信口答道:“这叫‘腊八粥’,是我们家祖传的,腊月初八必吃的饭食。”穆昆达气愤地走了。邻居们听到这件事以后都非常高兴。从此以后,每到一家,都做“腊八粥”给他吃,气得穆昆达再也不到各家去吃了。

后来,满族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都要吃顿“腊八粥”以表怀念之意。

还有一种传说,早期满族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多神教,信的神特别多。他们认为一年间肯定有一些事情做得不对,会得罪一些神仙。而这些神仙每到年末都要到上天去汇报人世间的情况。为此,每年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家家做一锅粥,粘糊糊的,用这种东西把神仙的嘴堵上,以免他们到上天去说坏话。于是“腊八”便成了堵闲言恶语的日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腊八粥已经成为了中国各民族人心中庆祝腊八节的一个主要方式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被我们祖先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农耕文化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情趣,腊八节文化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来之不易的收获的珍惜。

1
查看完整版本: 56个民族的腊八节之文化变迁深圳冠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