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是腊月初八。
祝大家腊八节快乐!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腊八节到了,新年也就不远了
大伙们是不是很开心呢?
那么天津的腊八儿,大伙了解多少呢?
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节因腊日而来,是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日期为腊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关于腊八节的传说有两个
第一个传说是关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
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第二个传说就与一个风俗有关了,叫做“赤豆打鬼”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天津旧时的腊八儿
在旧时的天津,有钱的人家施粥的这种风气盛行,天刚刚亮,穷苦的人家拿着盆出来讨粥。后来,每逢“腊八”,天津人都会把煮好的腊八粥分给街坊邻里的孩子们,并且喊上几句“缘儿啦,缘儿啦”,意思是通过赊粥,人与人结缘,人与佛结缘。孩子们就说“结缘,结缘”,然后喝着热乎乎的“腊八豆”“秫米粥”,虽然没有红糖,也感觉甜丝儿的,别提多高兴啦!喝完这家又去下一家,小肚子吃得鼓鼓的。有时,讨粥之人为讨好彩头,还会特地向施粥人索取粥底锅巴,并美其名曰:“包缘儿”。“包缘儿”这一吉祥话,也一直流传至今。
天津腊八节习俗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清道光帝《腊八粥》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泡腊八蒜
“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泡腊八蒜也是天津腊八的习俗。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早年腊八这天各家商号要拢账,把一年的收支算出来,是亏是盈,一目了然,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泡腊八蒜要用紫皮蒜和米醋。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米醋色淡,泡过蒜后,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
腊八腊八,冻掉下巴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大伙儿们要注意保暖防寒
常饮热粥,适当温补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岁共团圆
让我们健健康康等待年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