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腊八节的由来
TUhjnbcbe - 2025/1/13 21:16:00

农历十二月初八称“腊八”,据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云:腊是一种祭礼,腊由猎演变而成,古人狩猎所获得十二月最为丰富,总结全年猎取所得,检阅劳动成果,在全年最后选择一个日子举行祭祀活动,这个日子叫“腊”日。始于周代,但日期不固定。到了汉代,把举行祭祀的腊日定为冬至后第三个戊日,因此称十二月为“腊月”,称祭祀日为“腊日”,由于冬至不固定,而腊日还是没有固定下来。直到南北朝时,才将腊日定在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节”。这天,除祭祀猎物外,还祭杂粮粥,以祀猎、农双丰,祈求吉祥。每家每户吃“腊八粥”。

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有两种记载,据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载: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释迦族净梵王的儿子乔达摩。释迦牟尼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困、气、病、老、死的烦恼,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二十九岁那年,舍弃了王宫贵族的豪华生活,离家出走,游观名山大川,饱尝脱尘避凡的自由自在。一天,他游到尼连河畔,终因饥饿劳累而昏倒在地。河滩有一位牧女将释迦牟尼救起,将自己身边所带的杂粮野果,用清泉水熬成乳糜状的粥,一口一口地喂他吃,释迦牟尼吃过粥后,顿时精神振奋,心身焕发,在尼连河洗净身首后静坐菩提树下,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这天得道成佛。从此以后,佛徒们每逢十二月初八这天在寺院煮杂粮、野果粥敬佛,这是腊八粥的一种来历。

据《中国民俗辞典》、《万事由来》和《中国年节食俗》记载: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放牛,常常挨饿,以野果、野禽、野小动物充饥。有一次,他正在掏老鼠洞,突然踩塌了一个老鼠埋下的杂粮杂果窖,于腊月初八煮了一锅粥,又甜又香吃了个大饱,好是舒服。他从中得到亲身启发,靠地主的饭保不住,还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后便联络穷人,反对官、绅。公元年建立明朝做了洪武皇帝,在腊月初八这天,传命御厨以各种谷果煮粥进食,吃了大悦,香甜可口不减当年,赐名“腊八粥”。以后,为了纪念艰苦时吃过的“救命粥”,颁令每年腊月初八,不论宫廷文、武、侍、妃,还是民间士、农、工、商,一律煮杂粮粥吃,从此流为习俗。这是“腊八粥”的又一种来历。究竟是谁留下的?史料无定论,一直流传至今。

朔州人过腊八节有如下习俗:

①、熬豆汤:腊月初七下午,家家户户将红小豆、黑豆、高粱米,山区有豌豆,野山果等,合在一起熬一锅红豆汤。

②、打腊八人:腊月初七下午,家家户户儿童们到河湾、湖畔、冬浇地的田野,山区儿童到蓄水池塘,冰川等地方,打挖白净的冰凌块,全村甚至几个村的儿童聚集在一起,真是多么开心,高兴啊!将冰块雕刻成人的形状,称之为“腊八人”用箩筐挑回自己家院内,将小的冰块分别放到红豆汤锅内、水缸内、腌菜缸内,最后将大的“腊八人”立在已出坑的粪堆上,留下碎块的冰都倒入厕所内,意为祝贺当年劳动所得,预祝来年粪多地肥,五谷丰登。

③、闹腊八:腊月初七晚上,普通人家吃大烩菜,富裕人家吃杂各、吃肉。称之为“闹腊八”,一般是女儿女婿在家,过完腊八,女儿回婆家准备过年。

④、冰上浇豆汤:腊月初八早晨,将熬好的红豆汤,浇到粪堆上立着的冰人上,寓意北宋抗辽名将杨业在朔州收复云、应丶寰、朔四州时战败,触李陵碑而死的英雄气节。冰寓碑,红豆汤寓血。实际是杨业在收复寰应二州战斗中,边战边退,退到陈家谷,被俘在狼牙村绝食三天而死。还有一说是:为了纪念元末一齐动手,杀死十家人所供养的惨无人道的监视兵丁的胜利,红豆汤浇在雕刻成人形的冰块上铭启后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大家庭中蒙汉团结、互相通婚,汉人蒙化,蒙人汉化,亲如一家,共同为建设祖国而奋斗,从不提及历史上统治阶级所为的遗憾事了。但冰上浇红豆汤仍有进行。

⑤、熬红粥:腊月初八凌晨,家庭主妇早早起来,将泡制好的谷米、黄米、江米、赤小豆,连同红枣等一起倒入锅中红色豆汤内,先大火烧开,后小火焖制,软、精、香、甜,可口适体,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能疗愈多种疾病。腊八粥留一些腊月初九初十吃,叫“红三天”,还要相互赠送,交流熬粥的经验,品尝谁家做的腊八粥好吃。早起熬红粥还有竞赛的意思,谁家起的早,谁家就能抢到好收成,叫“抢庄获”。过腊八节熬红粥(即腊八粥)的习俗沿袭至今。时至今日,当地仍有人还在熬制腊八粥。

1
查看完整版本: 腊八节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