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日历如今已踏入小满,这是夏天的第二节气,南方在小满节气过后雨水逐渐增多,开始步入黄梅季节,这也预示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夏天到来了。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也介绍过风湿病患者在立夏时节饮食、起居、运动方面的建议。
那么小满相比立夏,天气会更加炎热,雨水等强对流天气在逐渐增多增强。夏日空气湿热,这时候我们就更应健脾祛湿,增强体质,防止湿邪入侵。
在中医看来,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高温高热均叫湿邪,湿是“六淫”中的外邪,湿为阴邪,很容易伤及阳气、堵塞气血运行。
在高温高热的环境中,人身体会感觉湿热难耐,机体会出现头晕、胸闷、精神不振等不良症状。
这些湿邪在人体本身正气不足时会趁虚而入侵蚀人体,而湿气具有水往低处流的特点,因此受到湿邪入侵者,往往会患上湿性脚气和女性带下症。
若湿邪入侵关节,则表现为风湿性关节炎,关节酸痛麻木,关节活动障碍。
若湿邪入侵脾胃,则可引起食欲减退,腹泻和水肿。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夏季有些人突然食欲不好的原因,这就是湿气在其中作怪。
所以到了小满节气,就更应该防湿祛湿为先,保护脾胃,升降气机为辅,不让邪气入侵身体。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防湿祛湿呢?咱们接着往下看
与立夏相同,风湿病患者也要注意防寒保暖,事实上在小满节气时,白天和夜晚其实仍存在较大温差,要避免乱穿衣,应将体温维持在相对平稳的范围内,以免体质减弱。
小满时节人由于受气温影响,心情也比较容易烦躁,应该注意调节好自己的心情,让自己心情舒畅起来,这样才能避免因情绪急剧波动而引起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
再加上小满节气,天气暑热,人们稍微活动一下就会大汗淋漓,中医中认为汗为津液,出汗增多就会耗气伤津。所以这个时节的活动要以适当慢节奏的有氧运动,如走路、慢跑、打太极等为主。晨间正是运动的大好时机,中午不宜进行大量剧烈的运动,以免损阴及阳、得不偿失。
良药苦口利于病,但药物三分有毒,故中医在治疗病症时主张“以养代治”,旨在培育生机,防治疾病,力求健康长寿。
那么周主任给大家推荐几个食养小方子,希望在这湿热的夏日也有一副好身体。
薏米陈皮茶:陈皮,薏苡仁,白糖或木糖醇适量。
将薏苡仁洗净,锅中放入薏苡仁、陈皮,加适量清水煮沸后再用小火煮约30分钟。将茶汤倒入,加白糖或木糖醇调好口味即得。
此茶具有健脾理气,利湿消肿的功效。
赤小豆排骨汤:赤小豆、猪排骨、食盐。
将赤小豆和排骨分别洗净;置入砂锅中,注入清水,旺火烧滚,约40分钟后,改文火再熬约2小时,至赤小豆起沙,排骨酥软为止;加入食盐即可食用。
冬瓜薏米老鸭汤:老鸭、冬瓜、薏苡仁、陈皮、生姜、盐少许。
将薏苡仁提前用水浸泡1小时,冬瓜去皮、切块;老鸭洗净,剁块,沸水焯过,沥干备用;油锅加热放入生姜片,鸭肉翻炒片刻,移到煲锅中,加入陈皮、薏苡仁、清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煲1小时,再加入冬瓜继续煲熟,调味即可。
有清热利湿、健脾养阴之功,用于脾虚湿盛引起水肿,体倦乏力,食欲减退或暑湿引起发热,汗出不畅等症状。
茯苓栗子粥:由茯苓,栗子,大枣和粳米组成。
加水先煮栗子、大枣、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时徐徐加入,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
适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便溏腹泻等病人。
白扁豆粥:白扁豆、粳米一起熬粥。
可健脾养胃、清暑止泻,适用于脾虚腹胀、慢性泄泻、疰夏等症。还适用于春季乏力,精神萎靡的人。
以上就是本次我要分享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上边的方子毕竟都是食疗方子,重在日常的调养,与服药相比,起效肯定没有服药快。
如有不适还请及时就医,不要私自套方抓药,以免耽误病情,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