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类原料是指谷类、薯类及部分豆类食物。
粮食类食物是人体气血化生的主要来源,是我们一日三餐必食之物,在我国传统膳食中为主食。
粮食类食物性味多甘平。甘,能补能缓,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缓急止痛等功效;平,不寒不热,适用人群广泛。亦多用于阳虚、气虚等体质的调养或预防脾胃虚弱所致的食少纳呆、神疲乏力、大便稀溏等症。
1、谷薯类
(1)粳米
大米,白米,硬米,稻米。
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壳的成熟种仁。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健脾止泻,除烦止渴。
1.平人日常食用。粳米禀水谷精气,味甘能平补脾胃,令中焦运化有权,水谷精微化生有源,“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神农本草经疏》)。
2.虚弱者可用本品调养。常以米汤、糜粥形式使用,用时多视虚弱证型,搭配枸杞、鸡肝等补养药食或益气健脾之品,如《寿世青编》茯苓粥,以粳米g煮粥,粥熟下茯苓末30g再煮至软烂,尤宜于平素大便溏薄的脾胃虚弱者使用。
3.热病口渴者饮食调养。本品味甘能补,有除烦止渴之功,无化燥伤津之弊,单用煮米饮或做稀粥服食。
4.辅助发汗。本品平正滋养,需发汗以驱邪时,常用本品水谷精气扶人正气,助行药力,如桂枝汤服后,辅以“啜热稀粥一升余”。
《食物本草会纂》:“小儿煮粥如乳,开胃助神;合芡实煮粥食之益精强志。”
(2)小麦
淮小麦。
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种子。
味甘,性凉。归心、脾、肾经。
养心除烦,止渴敛汗。
1.心脾两虚者可用本品调养。小麦养心气,病在心者,尤宜食用,亦能补脾,兼有除烦安神、止渴敛汗之功,适用于心脾两虚见心烦不眠,怔忡躁动、汗出等症者。用如《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或《食医心镜》之小麦粥。
2.自汗或盗汗者可用本品调养。病后正虚,而见自汗或盗汗,可用本品煎汁或煮粥调养。如《调疾饮食辩》小麦粥先煮小麦熟,捞去麦,取汁,再加入粳米,煮粥食。小麦麸与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用于产后虚汗调养。
3.脾胃气虚,大便溏泄者可用本品调养。如《饮膳正要》以小麦面炒黄,温水调服,用于胃肠不固之便溏泄泻。
(3)荞麦
花麦,乌麦,荍麦,花荞,甜荞,荞子,三角麦。
为蓼科植物荞麦的成熟种子。
味甘、微酸,性寒。归脾、胃、大肠经。
健脾消积,下气宽肠,解毒敛疮。
(4)薏苡仁
薏米,苡米。
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
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
健脾益气,渗湿利水,祛风湿,排脓消痈。
1.脾胃气虚者可用本品调养。薏苡仁味甘,益气健脾,脾健运化水谷有力,故可用于脾胃气虚。可炒用,与大枣配伍,以增强健脾益气之功。
2.水肿、小便不利或患淋证者可用本品调养。本品能健脾助运,渗湿利水,可以与绿豆等品相配,煮粥食。
3.风湿痹痛者可用本品调养。本品味甘淡,能渗利水湿,祛风湿,四肢肌肉中水湿之邪得祛,风湿痹痛可愈。如《食医心镜》载用薏苡仁g,捣成末,每服取清水,加入两匙末,煮作粥,空腹食用,适用于有筋脉拘挛的风湿痹痛者。
4.肺痈咳吐脓痰或肠痈腹痛的治疗辅助。本品生用,清热排脓之功更著,可以单味薏苡仁煮水喝。《范汪方》取本品以醋煮,取浓汁,微温顿服,用于肺痈咳唾、心胸甲错者。
(5)甘薯
甘储,番薯,地瓜。
为薯蓣科植物甘薯的块茎。
味甘,性平。归脾、肾经。
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
中焦湿滞者不宜多食。
(6)马铃薯
阳芋,赭魁,黄独,土卵,土豆,洋芋。
为茄科植物马铃薯的块茎。
味甘,性平。归脾、胃、肺经。
和胃健中,祛热止咳,解毒消肿。
1.骨热咳嗽者可用本品调养。如《普济方》治骨热咳嗽,以土芋煮熟食用。
2.可解药毒。本品归脾、胃经,长于解诸药毒,如《证类本草》将本品生研,加水服,至恶物吐尽则停服。
3.烫伤、静脉炎者可用本品调养。本品解毒消肿,如《湖南药物志》中马铃薯磨汁,涂伤处,可缓解烫伤之症。
发芽土豆不可食用。
(7)山药
薯蓣,山芋,薯药,怀山药。
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涩精止带。
痰气喘急者可用本品调养。山药煮熟后捣烂,加入甘蔗汁,和匀,顿热饮之。(《师古斋汇聚简便单方》)
2、豆类
(1)黄大豆
黄豆。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黄色种皮种子。
味甘,性平。归脾、心、大肠经。
健脾利水,宽中导滞,解毒消肿。
1.脾胃虚弱者可用本品调养。本品色黄入脾,中焦脾胃虚弱者尤益,如《普济方》麻豆散,以本品与芝麻同用。
2.水肿患者可用本品调养。本品能健脾,亦能利水导滞,适于脾虚水肿之人日常使用。如《圣济总录》大豆散,针对脾虚水泛而见通身肿满、喘急、大小便涩者,以黄豆醋炒后,与大黄相配,共为散剂,临卧以葱、橘皮煎汤调服。
3.解酒毒、疔毒等。如《普济方》五豆汤,以本品与绿豆、赤小豆、甘草等相合,熬煮取汁,酒后饮用,专能解酒毒,止烦渴。本品生用嚼烂或浸胖捣烂,敷涂患处,可解疔痈肿胀。
宜炒黄磨细后制粥、羹、糕、丸等。
富含大豆蛋白、膳食纤维、叶酸、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大豆异黄酮。含有皂苷,不宜生食。
本品生则疏泄熟则能补。生用有小毒,多外用。熟用甘壅而滞,用时不宜过量,以免呆滞脾胃。
(2)黑大豆
乌豆,黑豆。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皮种子。
味甘,性平。归脾、肾、心经。
活血利水,祛风解毒,健脾益肾。
1.平人日常食用。本品色黑入肾,可加盐煮熟,时常食用,亦可用如《奇方类编》乌豆方,以本品与熟地、杜仲等药同煮,去药食豆,饥时常服以补肾。
2.肾虚诸证可用本品调养。本品色黑入肾,泻中寓补。消渴者,可与天花粉同用,和面糊丸,再以本品煎汤送服,即《普济方》救活丸。妇人胎动者,可用本品加淡竹叶、甘草,水煎服,即黑豆汤。
3.风、湿邪气诸证可用本品调养。本品能祛风利水活血消结。《普济本事方》乌豆粥将本品煮粥食,用于风寒湿痹;《调疾饮食辩》豆淋酒将本品炒焦后以酒沃之,用于中风口噤、产后瘀血。《全幼心鉴》以本品为主,配甘草、灯芯、淡竹叶,水煎服食,用于小儿胎热的饮食调治。
4.食物药物中毒及疮痈肿毒等可用本品解毒。解食药毒,多将本品与甘草相配,生捣或煮汁饮。用于疮痈肿毒诸病,多外用,如《备急千金要方》以本品煮浓汁涂敷,调治小儿丹毒。
(3)绿豆
青小豆。
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
味甘,性寒。归心、胃经。
清热,消暑,利水,解毒。
1.暑热证的预防和调理。本品甘寒清心利水,善退热止渴除烦,其功以略煮半熟,清汤冷饮者尤佳,也可与粳米同用,煮粥食。
4.病后生翳者的调养。如《直指方》通神散以绿豆皮、甘菊花、谷精草等分,与粟米泔、干柿饼同煮干,服用柿子,用于明目除翳。
(4)赤小豆
赤豆,红豆。
为豆科植物赤小豆的种子。
味甘、酸,性微寒。归心、小肠、脾、肾经。
利水消肿退黄,清热解毒消痈。
1.水肿、黄疸者可用本品调治。本品能“消水通气而健脾胃”,适宜水肿患者日常调养。如妊娠水肿者,可用赤小豆加鲤鱼1条,煮食饮汁。本品可入血分而疏利,瘀热黄疸者可用,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5)白扁豆
藊豆,蛾眉豆。
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白色种子。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健脾和中,消暑化湿。
2.《雷公炮制药性解》:“扁豆性味皆与脾家相得,宜独入之,然此剂最为泥膈,惟入健脾药中则能补脾。若单食多食,极能壅气伤脾。”
(6)刀豆
挟剑豆,马刀豆,刀培豆。
为豆科植物刀豆和洋刀豆的种子。
味甘,性温。归脾、胃、大肠、肾经。
温中下气,益肾补元。
1.虚寒呃逆者可用本品调养。本品甘温能补元阳,又能温中降气,多用于病后呃逆不止,用时取本品烧存性,研末后以米汤调服(《本草纲目》)。
2.鼻渊患者可用本品调养。《种福堂公选良方》调治鼻渊,选老刀豆慢火烘干后研细末,用酒冲服10g以取效。
(7)豌豆
毕豆,回回豆,戎菽。
为豆科植物豌豆的种子。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和中消胀,下气利水。
1.调补脾胃。元代饮膳,喜用此豆捣去皮,与羊肉同煮食,有和中补益之功。
2.美颜护肤。《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以本品去皮为粉,作洗面澡豆方,令人面有光泽。
(8)蚕豆
佛豆,胡豆,罗汉豆。
为豆科植物蚕豆的种子。
味甘、微辛,性平。归脾、胃经。
健脾利水,解毒消肿。
1.脾虚水肿者可用本品调养。本品味甘,入脾益气而助运化,又能利水消肿,可配伍冬瓜皮使用。
2.膈食患者可用本品调养。饮食膈噎,咽吞不下,谓之膈食。《指南方》用本品磨粉,以红糖调食。
宜煎汤,煮食或研末等。
富含碳水化合物。
内服不宜过量,过量易致食积腹胀。有蚕豆病者禁服。
(9)豇豆
羊角,豆角,角豆,饭豆,腰豆,长豆,茳豆,裙带豆,浆豆。
为豆科植物豇豆的种子。
味甘、咸,性平。归脾、肾经。
理中益气,补肾健胃。
1.食积腹胀、嗳气者可用本品调养。豇豆味甘,归脾经,具有理中益气,健脾的功效。如《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治食积腹胀、嗳气,用生豇豆适量,细嚼咽下,或捣绒,泡冷开水服。
2.肾气不足者可用本品调养。如《神农本草经疏》补肾气,每日煮豇豆,入盐少许,空腹服食。
气滞便结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