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
八
过了腊八就是年
《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把腊八节定为佛祖成道日。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固定在腊月初八。
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从此,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效仿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一年一岁一团圆
古时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腊八粥谐音腊八祝,含义是用干物煮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
《燕京岁时记》上记载了制作腊八粥的方法:
「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原创插画_林Caroline
腊八小故事
“赤豆打鬼”的传说
传说上古时期,总有恶鬼出来惊吓孩子。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而人们生病、身体不好都是腊八节这些疫鬼作祟所致。因此,在腊八这天人们会用红小豆、赤小豆熬粥祛疫迎祥,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
纪念修长城的民工
相传,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民工们长年在工地上不能回家,吃粮全靠家里人送,若家里粮食无法送到,他们便可能饿死在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一些少粮的民工们把各自剩下的五谷杂粮熬成稀粥,每人喝一碗抵御饥寒。为了悼念这些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怀念岳飞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牢记祖先勤俭之美德
传说,西晋时有个青年人很懒,游手好闲,坐吃山空,到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便已没有余粮了。饥饿难熬的年轻人遍搜家里的坛坛罐罐,才将残余的五谷颗粒连同可食的残碎物一起煮了一碗粥喝下。此后,他痛改前非、勤劳过日。人们借此教育子女牢记祖先的勤俭美德。
名家说腊八
小时候喝腊八粥是一件大事。午夜才过,我的二舅爹爹(我父亲的二舅父)就开始作业,搬出擦得锃光大亮的大小铜锅两个,大的高一尺开外,口径约一尺。然后把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如小米、红豆、老鸡头、薏仁米,以及粥果如白果、栗子、红枣、桂圆肉之类,开始熬煮,不住地用长柄大勺搅动,防黏锅底。此外尚有额外精致粥果另装一盘,如瓜子仁、杏仁、葡萄干、红丝青丝、松子、蜜饯之类,准备临时放在粥面上的。等到腊八早晨,每人一大碗,尽量加红糖,稀里呼噜的喝个尽兴。
梁实秋丨《粥》(节选)
粥里有各种豆,像农业展览会。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熬成的——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老舍丨《北京的春节》(节选)
闻到香味,就得咽三口以上的唾沫。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沈从文丨《腊八粥》(节选)
各位读者朋友们今天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了吗?您家的腊八粥用了哪些食材呢?
来源:中国旅游报(转载仅做分享交流,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