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乃万病之源。
虽然现在处暑已过,暑热大势已去,但祛湿仍是秋季的养生重点!好多人有疑问了?夏季祛湿我知道,为什么秋季还要祛湿呢?
夏季祛湿好理解,一方面湿为长夏的主气,高温多雨,上蒸下煮,夹杂着梅雨季节,湿气较重,另一面夏季贪凉,喜爱冷饮冷食,这些往往易损伤脾胃,内湿自生;加之天气炎热,容易出汗,进空调房后,人体毛孔会收缩,寒邪会侵入人体,形成寒湿,因此,祛湿养生贯穿了整个夏季。
但秋季祛湿很多人有疑问?秋季是个干燥的季节,“秋高气爽”“秋燥”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说法,为啥还要祛湿呢?
经过酷暑的折磨,很多人身体里面的湿气非常的重,天气转凉后,就会导致湿邪内郁体内,易积聚湿气。“百病湿为首”,湿气入体就会导致各种疾病。
并且体内的湿气重,还会影响进补效果,而冬季进补,尤为重要,是为下一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秋天我们很容易感觉嗓子干嗓子疼、鼻子干、眼睛干、皮肤干,甚至便秘,对于一般人而言,秋天是应该要补水滋阴的,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东西对身体很有好处。
但是,如果你体内一直有湿气,甚至湿气很严重,秋季滋阴补水会加重湿气;越补水,体内不需要的水分越多,这些不需要的水分堆积在身体里,造成身体肿、虚胖、感觉疲乏沉重;越滋阴,体内的湿气越被牢牢地黏在体内,更难以排出体外,所以,先祛湿再补水滋阴才是好选择。
秋季是祛湿的黄金季节,是因为人体毛孔在夏天是扩张的状态,进入秋天毛孔还没有完全闭合,这时天气已转凉,而寒流还没有到来,此时祛湿相对容易一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为贴秋膘及秋冬进补打基础。
祛湿也不是把身体的水分带走,而是使身体的水液代谢正常起来,不让湿气滞留。
要知道我们所说的湿气,来源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外湿,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二是内湿,内湿则多是由人体自身的脏腑功能协调失衡所生,最常见的是由脾虚失其健运功能,水湿停聚体内后形成内湿,贪食生冷,过食酒肉,损伤脾胃等都会导致内湿滋生。
湿气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疾病的源头和帮凶;湿气,对内伤及五脏六腑,引起肾虚、肺弱、脾胃虚弱,在外则口干口苦、头晕头痛、皮肤油光、湿疹泛滥、全身肌肉关节痛、满脸长痘,水肿虚胖等;湿气严重者会引发多种疾病,如脂肪肝、哮喘、高血压、恶性肿瘤等
常言道:秋季不祛湿,冬季挨病痛。秋季湿气重不及时排湿的话,不仅影响进补,而且整个季节都不好受!
比如:
关节痛入秋后易反复发作
关节疼痛的人入秋后复发频繁,气温降低的因素是其次,多是由于湿气作祟,湿气很喜欢流注在关节交通处。
皮肤干燥、手脚冰冷
入秋后,有湿气的人会比正常人体燥的厉害。湿气是一堆废水,不能滋润身体,在的烘烤下还会凝聚成痰。
废水也是要占地儿的,正常的津液被堵着去不了该去的地方,人就会觉得喝水也不解渴。而这也会加重嘴唇、鼻孔和皮肤干燥,让人难以适应秋季。
肢体沉重
秋季人本来就容易感到乏累,再加上湿气,就会觉得四肢沉重,运动一下会更加疲惫。
别人的秋季是秋高气爽,视野开阔,“湿气”的秋季却是浮肿、沉重、头晕眼花、干燥……
那体内有湿气的人在秋天怎么办?还是一如既往的利水祛湿吗?
当然不!
秋季属性干燥,单纯的利水祛湿很有可能让我们上火,造成嗓子疼、嗓子肿,口干舌燥,便秘,口腔溃疡,皮肤超级干燥,头发干枯没有光泽,等等等等;虽然说有湿气的人体内水分过多,但这些水分在身体里的时间都比较久了,已经牢牢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不是一下子就能轻易被祛除掉的,需要时间来慢慢化掉。
中国四大药堂之一雷允上的《经病方论》记载了一个古方——五化利方(五种化湿、六种利湿的药材),采用赤小豆、大枣、橘皮、薏苡仁、白扁豆、黄苦荞、栀子、茯苓、甘草、山药、山楂十一位药食同源材料组成现代养生茶饮——赤小豆薏米茯苓茶,健脾祛湿,理气益肾。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喝茶,是我国传统的养生方式,将一些祛湿、健脾的药食同源食材,搭配在一起,做成茶包泡水喝,日常饮用,以温和的方式达到祛除身体湿气的效果。
这样搭配有什么妙处呢?上面提到过,湿气的来源大致分为内湿和外湿,内湿与脾虚失其健运功能,水湿停聚体内有关,可见脾的好坏与湿气有很大关系,脾旺四季不受邪,祛湿同时必须健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湿气。
赤小豆、薏米不必说,健脾利水之物,茯苓更是搭配中的点睛之笔!
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很多人都知道,《用药心法》中记载: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
茯苓首先能够健运脾胃,脾胃的功能恢复,就能促进水液的代谢。民国大医张锡纯认为茯苓可以通过将脾胃之中的痰饮化成水液,使其加入到人体的循环系统之中,以达到祛湿健脾的效果,其次有利水的功能,茯苓是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
另外橘皮、甘草、栀子补益脾气,清热解毒。山楂、白扁豆、黄苦荞可以消食健胃,健脾化湿。大枣和山药,补血益气。
除了较温和的方式和祛湿茶外,运动及调理饮食也是秋季防治湿气的方法。
不论多懒都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造成的。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运动可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当然,秋天乃至冬天,早晚的温差会开始变大,同时夜晚的时间变长,运动时间要注意,夜跑不要过晚,晨跑不宜太早,因为气温较低,怕身体不容易适应或容易出问题,可以选择在气温相对较高的时候跑步,或者有阳光的时候跑步。
饮食清淡不暴饮暴食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尤其生冷食物尽量避免,炒菜时可加入葱姜蒜等温热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