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青草药食疗的魅力味与效的完美结合
TUhjnbcbe - 2025/3/28 8:54:00

闽南人对青草药的钟爱,远超其单纯的药用价值。这些青草药中,众多品种兼具药用与食用双重功能,它们常与食材一同入锅炖煮,或被精心制成茶饮、甜品,成为调养身心的佳品。在日常饮食中,闽台地区的人们广泛运用这些青草药,甚至将其与节气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这些早已成为生活中的常态,充分展现了食疗养生理念在民众心中的深厚根基。金线莲炖排骨,这道闽南极品滋补养生汤,适合各年龄段人群享用,深受当地人喜爱。而在闽南地区的食疗养生文化中,不仅这道汤品备受推崇,还有许多其他青草药美食。例如,明朝正德年间的《大明漳州府志》就记载了一种名为仙草的消暑良品。这种仙草冻以其墨玉般的色泽、Q弹爽滑的口感和沁凉入喉的滋味,成为了闽南、广东及台湾地区夏季不可或缺的甜品。其独特魅力,正源于其主要原料——田草。这种生长于田间山边的草本宿根植物,凭借其消暑祛热、清火解渴的功效,成为了闽台地区青草药食疗养生的一个生动写照。

因地制宜的养生之道

青草药食疗,这一传承千年的闽台青草药文化精髓,不仅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深远智慧,更在日常民间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闽台民间早已将青草药食疗融入日常,广受大众喜爱。

以消暑为例,闽台地区就有多种青草药美食,如石花冻与四果汤。石花冻以海石花为主料,具有清肺化痰、清热止渴等多重功效;而四果汤则集结了薏苡仁、莲子、绿豆、银耳和蜂蜜的精华,不仅能提神解暑,还能解毒化湿、利尿补给。

然而,青草药在食疗中的运用远不止于此。当人们享受仙草冻或四果汤的清凉与美味时,或许不会联想到其背后的食疗哲学。相比之下,药膳则更能够凸显出“仪式感”,将青草药与各类食材完美结合,通过炖煮等方式释放出草药的独特功效。

厦门瑞来春中医门诊部总经理、厦门青草药非遗传承人周继政便深谙此道。他介绍道:“闽南日常生活中青草药的运用无处不在,如牛奶根炖猪脚是滋补佳品,黄芪排骨汤则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而冬天吃羊肉御寒,也是闽南人的传统习惯。但因羊肉温补易上火,所以我们会加入甘蔗调味,同时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这样的民间养生治病实践,无疑会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而灵活调整,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周继政,厦门瑞来春中医门诊部总经理,厦门青草药非遗传承人。他深入探讨闽南地区的养生之道,指出当地因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春夏之交尤为湿热,因此祛湿成为闽南人养生的关键。除了体育锻炼,饮食调理亦不可或缺,如薏米、红豆、山药、冬瓜等食物均具有健脾除湿之功效。

在青草药食疗方面,闽南民间常采用过饥草,其学名为土丁桂,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不仅可用于炖煮食物治疗胃病,还具有清热、利湿的双重功效。此外,金银花也是闽南民间常用的青草药之一,其清热解毒的效果显著,甚至被用于夏季泡澡,以预防痱子的生长。

《青草药实用图典》中还介绍了金银花的多种食疗药膳方,如银花蒲公英粥和银花薄荷饮,均为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佳品,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和暑湿口渴。这些食疗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智慧,更在日常养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应时令与民俗而食

年2月28日,中国卫生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其中列出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经过多次更新,目前官方认证的药食同源中药已达种,如甘草、金银花、枸杞子等均位列其中。周继政根据这些中药的特性,将其划分为煲汤、香料佐料、花茶饮品、动物、蔬菜和代餐零食六大类,以方便人们日常搭配使用。

在煲汤类中,龙眼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食材。据《神农本草经》记载,龙眼具有安神、改善食欲的功效,长期服用还能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现代研究也发现,龙眼肉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还能调节内分泌系统、抗氧化。此外,龙眼与闽台地区的民间习俗紧密相连,如福州有“白露吃龙眼,一颗顶只鸡”的说法,认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能大补身体;而闽南人则习惯在龙眼成熟的季节吃龙眼配稀饭,以补充因高温消耗的热量。

周继政认为,民俗与养生自古就是相互结合的,节气与养生也不例外。以闽南地区的“大暑浸高丽”为例,通过古井水浸泡高丽参,可以去除其燥性,使其更适宜食用。这样的养生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也展示了中医的智慧与文化的深厚底蕴。鼠曲粿,这道盛行于闽台民间的清明时节点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寓意深长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清明时节,鼠曲草(又称鼠鞠草、清明草)生长在田埂、河床等潮湿环境中,叶片小巧如菊叶,全株覆盖着白色棉毛,既可食用又具有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鼠曲草性味甘平,能止咳平喘、降血压、祛风湿。在闽南民间,鼠曲粿不仅是清明祭祀的必备食品,更承载着人们对先祖的敬仰与缅怀。制作时,新鲜的鼠曲草在滚水中煮熟后,被放入石臼中捣烂,再加入糯米粉继续搅拌,最后捏成椭圆团块,以大火煮熟后上油,一道美味的鼠曲粿便大功告成。艾草,这种在乡野间随处可见的植物,不仅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还是一种常见的食材。在闽台民间,人们有在清明节制作艾草糌的传统,认为它能够安神助眠、驱邪避秽。此外,闽南地区的青草药书籍中还记载了艾草的多种用法。例如,《龙湫本草》中就提到,用鼠鞠草和瘦肉炖煮,可以治疗鼻衄。同时,艾草还可以“外敷”治病,如《福建中草药》所述,将新鲜的鼠鞠草捣烂,与米饭和食盐混合后敷在患处,可以治疗对口疮。而《泉州本草》中也记载了类似的用法,即用新鲜的鼠鞠草与冷饭粒及少许食盐混合后捣敷,可以治疗毒疥初起。这些都证明了艾草在营养、药用和保健方面的多重功效,显示出其卓越的食疗价值。

一脉相承的闽台食疗

食疗,这一结合了中医学、中药学、烹饪学与营养学的独特领域,旨在通过严格的药膳配方,将中草药与药用食物相融合,运用精湛的烹饪技艺和现代科学方法,打造出既美味又具疗效的食品。在闽台地区,青草药食疗与养生文化源远流长,这不仅仅是对闽台中医药史的追溯,更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唐代,陈元光将中原的中医药带入闽南,而陈渊在开发金门时也将中医药知识一同传播。这些来自中原的药理智慧,与闽南的自然环境和物产相互交融,孕育出独特的闽台青草药文化。其中,不仅流传着闽南医祖吴本及苏颂与青草药文化的传说,更有众多历史名人以不同方式推动着青草药食疗养生的发展。

宋代同安在理学家朱熹的文治之下达到了闽南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繁荣,青草药与水产海味、山珍异味的交融更为广泛,推动了食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如今,尽管时代变迁,但兼具美味与功效的药膳依然深受大众喜爱,这也促使人们不断探索能够完美结合草药与食材的搭配方式。

在闽台两地,人们对青草药的功效和食材的选择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其中,“四神”即茯苓、淮山药、莲子和芡实,因其性质平和、健脾养胃、滋补健身的功效而广受推崇。以“四神汤”为代表的食疗名方,在闽台民间的餐桌上屡见不鲜。“四神汤”,这一由茯苓、淮山药、莲子和芡实精心熬制的闽南民间药膳,深受当地人喜爱。在《台湾风物志》中,我们读到台湾人对食补的重视,其中就包括饮用四神汤等传统习俗。每当家庭成员食欲不振时,一份“四神”药膳便成为餐桌上的常客。鸡肉、鸭肉、鸽子肉,甚至是猪肚、猪小肠,都能与“四神”完美搭配,不仅口感润滑,更在美味中蕴含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食疗智慧。这正是闽台地区食疗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一宝贵的食疗遗产,使其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健康生活,真正实现“治未病”的理念,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1
查看完整版本: 青草药食疗的魅力味与效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