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中医药的内在规律,既传承其精髓又勇于创新,以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为深入贯彻这一指导思想,探索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浙江路径”,我们特设“浙味本草”专栏,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中医药的深厚底蕴与文化精髓。本期主题聚焦于赤小豆这一夏季的“祛湿”佳品,通过诗词般的语言,带你领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美味滋味。
诗词里的“赤小豆”秋分时节,人们忙碌地收割早谷;寒露之际,则轮到晚稻的收割。然而,若寒露时未及时收割,霜降时稻谷便会倾倒一片,影响收成。小暑时的雷声,往往预示着“倒黄梅”的天气变化,雨带可能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但值得注意的是,小暑之际的雷鸣也提醒人们,此时可以拔去萎黄的秧苗,改种赤小豆。赤小豆耐高温、抗涝,正适合在多雨的盛暑时节种植。其独特的生长习性与利水解毒的功效,似乎有着不解之缘。
关于赤小豆赤小豆,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食材,别名赤豆、红小豆、饭豆等。《本草备要》中记载,赤小豆与鲤鱼同煮,能消水肿,煮粥亦佳。可见古人早已善用赤小豆的食疗药膳来调治疾病。其高淀粉特性使得蒸后的赤小豆呈粉沙状,常被制成豆沙,成为各种糕团面点的美味馅料。此外,赤小豆外用还能疗痈肿疮毒。传说北宋皇帝赵祯曾患腮腺炎,御医诊治无效,后贴皇榜寻医。有位傅郎中看到后,取出赤小豆研成细末,以水调成糊状,制成“万应鲜凝膏”治疗,竟一连三天治愈了皇帝的腮腺炎,名声因此鹊起。
中医学认为,赤小豆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健脾利湿、消积化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胀满、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等病症。但值得注意的是,赤小豆与古代诗中的红豆并非同一物种。如“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等诗句中的红豆,名为相思子,与中药中的赤小豆功效截然不同,需仔细辨别。
饮食养生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赤小豆进行饮食养生。赤豆薏苡仁粥这款粥以赤小豆和薏苡仁为主料,具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的功效。在炎炎夏日,喝上一碗这样的粥,不仅能消暑降温,还能为身体补充所需的水分和营养。其制作方法也相当简单,只需将赤小豆和薏苡仁提前浸泡,再与大米一同煮粥即可。材料:赤小豆30克,南瓜60克,薏苡仁60克,小米20克。
制作步骤:首先,将赤小豆和薏苡仁彻底清洗后,浸泡在水中至少3小时。接着,南瓜去皮并去除籽,然后洗净切块备用。小米也需洗净后待用。
在锅中加入适量水,放入小米,再加入浸泡好的赤小豆和薏苡仁。用武火煮沸后,放入南瓜块,转文火慢熬,直至粥成。
这款药粥不仅具有健脾除湿的功效,还能帮助瘦身消脂。对于脾虚食少、纳呆便溏、轻微水肿、小便不畅以及身体肥胖者来说,这款粥是理想的选择。材料:赤小豆30克,鲤鱼条,小米50克,陈皮2克,以及适量的油、葱、姜、料酒和食盐。
制作步骤:首先将鲤鱼处理干净,同时洗净葱姜和陈皮。葱切成段,姜切成片,陈皮泡软后切成丝。在炒锅中加入油烧热,随后放入葱段和姜片进行煸炒,直至香气释放。接着倒入料酒并加入足够的水,放入鲤鱼和陈皮,用小火慢慢煨煮至鲤鱼熟透。
将煮烂的鲤鱼捞出,去除骨刺后切成薄片。同时,将赤小豆和小米洗净后用冷水浸泡充分,之后捞出放入锅中,与鲤鱼肉一起熬煮至粥状。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盐进行调味,即可享用这款具有开胃消食、行气利水功效的药粥。
这款药粥非常适合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或是有腹胀水肿倾向的人群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