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维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句,红豆成了爱的象征。这红豆到底是何物呢?这里的红豆并不是餐桌上食用的赤小豆而是一种落叶小乔木的种子,质地坚硬、色泽艳丽、形状如红心。这种红豆,颜色鲜红、不蛀不腐,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永恒。红豆又名相思豆,这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个男子出征,他的妻子每天在山上的一颗大树下为他祈祷,可是过了很久丈夫也没有回来,连他的一点消息也没有,因为太过思念,这位妻子竟在树下大哭,最后连泪水也流干了,可是她还是不停地哭泣,流出来的竟然是一颗颗鲜红的血滴,这些血滴化成了红豆,落在地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在树枝上结满了红艳艳的种子,后来人们将这种红色的豆子称为相思豆。有关相思豆、相思树的传说故事并不止上面一个,在干宝的《搜神记》中还记载着另一个故事——韩凭夫妻的爱情故事,在唐朝李冗的《独异志》卷中以及刘恂《岭表录异》中也有记载,只是韩凭的名字改成了“韩鹏”。
那是一个春日的下午,阳光轻柔的洒在桑园中,翠绿欲滴的桑叶映衬着蓝天,一阵清风徐徐吹过,给人心旷神之感。园中的采桑女忙得不亦乐乎,累了的时候,她们互相也会嬉戏玩笑,银铃般的笑声让这座沉寂的桑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今天,宋国的国君宋康王到下邳(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城东,恰巧来桑园,被她们天真烂漫的性格所感染,宫中女子对国君都是唯唯诺诺的样子,虽然样貌美丽却缺少了自然、可爱的一面,而这田园中的女子,活泼、灵动,深深的吸引了宋康王。宋康王于是下令,在桑园中筑台以供他观赏桑女,还给这个台子取名青陵台。宋康王整日都在台上看采桑女,还感叹说这些丰姿绰约的年轻女子真是百看不厌。有一日,宋康王又在青陵台上看采桑女,竟然发现了一名采桑女子,眉如翠羽、肌如白雪、齿如含贝,一副楚楚动人的样子,《诗经》上说“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大底就是这般景象。好色的宋康王见到美女怎么可能轻易放过,立刻派身边的人下去询问,原来这名女子已经嫁做人妇,是下邳韩凭之妻襄氏。宋康王听说这名女子已经结婚,不免有些扫兴,可是这宋国的女子,只要是他看上的,就算结了婚又如何呢!宋康王身边的心腹早已揣摩到国君的心思,主动上前说这何氏的丈夫韩凭家中贫穷,如果何氏能够跟随国君,也是她前世修来的福分。宋康王点点头,大笑说道:“那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了。”桑康王的心腹先是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何氏,何氏以自己已为人妇为借口,谢绝了国君的“美意”。心腹见她敬酒不吃吃罚酒,便以丈韩凭的性命来要挟她,无奈下何氏只好答应。就算何氏不答应,她又真的可以躲过宋康王的魔爪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国君开了口,她要活命便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在何氏的再三请求下,心腹答应她与韩凭见最后一面。
这天早上,韩凭夫妻像往常一样,还是一对恩爱无双的普通夫妻,不到一天的时间,竟然将他们幸福的生活彻底的颠覆了。在家中,韩凭夫妻抱头痛哭,这突如其来的厄运让他们本就贫苦的生活以毁灭性的打击。妻子明日便要离开,没有她在的日子,这里还能称作家吗?有一首歌谣写出了何氏的心声:“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自高飞,罗当奈何!鸟鹊双飞,不乐凤凰,妾为庶人,不乐宋王。”何氏流着眼泪摇着头说:“如果我不听国君的话,你就会有性命之忧,所以明天我不得不坐上马车。从此与你分离。可是,我的内心有一千个不愿意。”韩凭听完妻子的话,竟然无言以对,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百姓,怎么能与高高在上的国君相抗衡,也许这就是彼此的宿命。第二天,韩凭与何氏天不亮就起床了。何氏最后一次为韩凭做了早饭,像无数个早晨一样,桌上摆着韩凭最爱吃的东西,可这一次,两人却没有一点胃口,这餐饭是他们吃得最久的一次,仿佛只要拖延下去时间就会静止,国君的马车就永远不会来。可是,时间并不会因为他们的意念而停止,该来的始终要来,除了硬着头皮应对,他们无能为力。韩凭亲眼看着妻子被扶上马车,帘子放下的那一刻他心痛如绞,这一别便是永远了,此生他大概再也不能与妻子相见了。在马车上的何氏也是泪如雨下,“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何氏真的能与韩凭一刀两断,从此安安心心的做国君的妃子吗?她与韩凭是那样相爱,就算国君抢去了她的躯体,可她的心却永远爱着韩凭。
宋康王听说韩凭怨恨他夺走了何氏后,大为恼怒,下令将韩凭囚禁起来,还派他去城外做各种苦役。夺妻之恨,囹圄之灾,都来自于这个高高在上的国君,韩凭对宋康王恨之入骨。何氏听说丈夫在牢狱中生活得生不如死,于是偷偷请人传递纸条给他,纸条上写着:“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没有想到,纸条竟然到了宋康王手上,他看了半天也没能理解韩凭的话,拿给身边的大臣看,这些学识渊博的大臣也没有一个能看懂。后来,又拿给老臣苏贺看,苏贺说:“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在各种重压与折磨之下,韩凭选择了自杀。
韩凭自杀了,何氏也就没有继续苟活的理由,她传递纸条的目的就是告诉丈夫自己愿意与他共赴黄泉。现在,丈夫自杀了,何氏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接着,她开始精心布置一场自杀计划。何氏现将一身衣服经泡在水中,又在烈日下曝晒,如此反复几次后,衣服表面看不出任何的变化,但只要轻轻一扯,衣服便很容易拉开。一日,宋康王约何氏到青陵台游玩,何氏知道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就在衣带上写下遗书,然后精心梳洗一番来到青陵台。曾经就是在这个地方,宋康王看上了自己,如今又是在这个地方,何氏要宋康王永远的失去自己。对于一国之君来说,何氏只是一个暂时的宠的妃子,对于韩凭来说,何氏却是他一生所爱,失去妻子爱情就变得如纸一样苍白。何氏并不想报复宋康王,她知道在后宫之中她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妃子,她死的原因是韩凭,希望在黄泉路上她能追赶到丈夫,在下一世再做一对恩爱的夫妻。登上青陵台,远处的桑园依然是那么青翠,惹人令爱。如果没有宋康王的那一眼,也许至今她还是这桑园中一名普通的女子,与丈夫过着恩爱的小日子。趁着宋康王不注意,何氏从台上一跃而下,身边的随从想抓住她,可惜衣服腐烂一扯便破掉了。宋康王和随从眼睁睁地看着何氏从台上落下,摔死在地上。何氏的头部流出了汩汩的鲜血,眼中透露出坚毅的光芒。宋康王的脑袋一片空白,他没有想到何氏竟然在他的眼皮底下自杀了,他是一国之君,他掌管着宋国所有人的生杀大权,可是他竟然不能控制一个弱女子的生死。一位随从发现何氏衣带上的字,取下交给宋康王。衣带上写着:“王以我生为好,我以死去为好,求大王把我的尸骨赐给韩凭,让我们夫妻两人合葬。”宋康王看完后,将衣带扔到地上,特别生气的样子。他并不为何氏为爱殉情坠楼而死感到感动,也不为曾经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何氏的遗愿是将她归还韩凭,宋康王偏要反其道而行之,活着的时候自己得不到何氏,就算死了也不能便宜了韩凭。宋康王令人将他们的坟墓埋在了同一个地方,只是他们的坟墓并不是并列在一起,而是遥遥相对。宋康王说:“你们夫妻二人活着的时候不是十分相爱吗?如果你们的坟墓能自己合起来,那我也就不能阻挡你们了。”死了的人,坟墓怎么能移动呢,宋康王明显是在刁难这对夫妇,就算死了也不能遂了他们的心意。
就这样,两座坟墓就如同相隔两岸的恋人一样,可望而不可即。这样对待一对恩爱的夫妻,做法何其残忍。也许是上天被韩凭夫妇的事迹感动,让他们以另外一种方式继续相爱。没过多久的时间,韩凭夫妇的坟墓两端竟然长出了两棵大梓树。说来也奇怪,这两棵大大梓树十天之内就可以长一抱那么粗,它们的树干弯弯曲曲,朝着彼此的方向生长,枝干互相缠绕,已经不分彼此了;地底下,它们的根也是相互交错,互相盘结。俨然就像一对恩爱的恋人,将生命与爱交予了彼此。树上还住着两只鸳鸯,一雄一雌,它们相互依偎在树枝上,彼此依偎的样子就像恋爱中的小情侣,甜蜜幸福。它们经常在树上栖息,早晚都不离开,有时它们又放声悲鸣。声音凄惨引人流泪。鸳鸯哀怨悲凉的声音总是让路过的行人想起心中悲伤的事情,特别是恋人、亲人的离别,常常泪如雨下,不能自已。于是,宋国人称这种树为相思树。大概,相思的说法就是从这个故事开始的。生活在南方的人也说,树上的鸳鸯就是由韩凭夫妇的精魂变成。所以,只要看到这种鸳鸯鸟,他们就会想起韩凭夫妇的爱情故事。人们为了纪念韩凭,将这个地方命名为“韩凭城”,从此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以及相思树的美名流传下来。据说,韩凭城一直流传着有关他们的歌谣:
长相思,终难忘,声声呼唤在睢阳。
青陵台下埋恩爱,相思树上话凄凉。
棒打鸳鸯滔天罪,千秋万代骂昏王。
歌谣寄予了对韩凭夫妻的同情,同时也展现了对宋康王的憎恨,说千秋万代都要辱骂他。不仅是普通的老百姓,士大夫阶层也同样被感动。唐代李白曾做《白头吟》,诗中写道:“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唯有青陵台。”明代冯梦龙也写过《过青陵台有感》,诗云:“韩凭夫妇两鸳鸯,千古情魂事可伤。莫道威强能夺志,妇人执情抗君王。”韩凭夫妇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他们纷纷写下诗文赞美这感人爱情故事。这些诗句,将韩凭夫妻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写得感人肺腑。
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爱情总显得微不足道,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到迫害只能默默忍受。可是,韩凭夫妇二人,却不堪忍受宋康王的霸道,不堪忍受两人的分离之苦,他们相继选择了用死来抗争社会的不公。死后,他们化作了两棵相思树,精魂化成相思鸟,再续生前的缘分。从此,相思树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相思树会结出一种红色的豆子,颜色鲜亮,惹人喜爱,人们将这种红色的豆子叫做“相思豆”,又换做“红豆”。这样相思红豆便富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将这些红豆加工,做成手链、耳环等,红豆寓意着美好的爱情,所以深受恋人的喜爱。在民间,至今人们都认为相思豆如玉一般,是能带来吉祥与好运的东西:“定情时,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顺利;婚嫁时,新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带鲜红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到老;结婚后,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