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情况下,细胞的生长、代谢、增殖和分化均受机体有序调控,但当细胞发生癌变时则不受机体控制,导致其恶性增殖分化,严重影响机体正常生理和代谢功能,最终导致机体死亡。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所致死亡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目前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手术虽可局部切除肿瘤,但不能根除肿瘤细胞,疾病复发的概率非常高;放、化疗对局部肿瘤有效,对转移性病灶难以发挥有效的治疗作用,同时会对患者正常细胞和组织造成不可逆伤害,产生诸多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因此,从天然产物中寻找高效、毒副作用小的预防和治疗肝癌的活性成分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
山西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的田艳花、张立伟*等人以君迁子叶为原料,通过分离纯化获得高纯度的杨梅苷单体,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不同浓度杨梅苷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Hoechst染色观察经杨梅苷处理后的HepG2细胞的形态变化;此外,利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杨梅苷对HepG2细胞凋亡、周期阻滞、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及单丹璜酰戊二胺(MDC)平均荧光强度的影响;最后通过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杨梅苷对HepG2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以期明确杨梅苷抗肝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1、不同浓度杨梅苷对L-02和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由图2A可知,用10~μmol/L的杨梅苷处理正常肝细胞(L-02细胞)24、48h和72h,L-02细胞存活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表明杨梅苷在10~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对正常肝细胞(L-02)无损害作用。通过倒置显微镜进一步观察L-02细胞形态,发现10~μmol/L的杨梅苷处理L-02细胞后,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图2B),进一步证明杨梅苷在浓度为10~μmol/L下对正常肝细胞无毒。进一步研究在该浓度(10~μmol/L)范围内杨梅苷对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由图2C可知,在处理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浓度的杨梅苷对HepG2细胞存活率影响显著不同(P<0.05),随杨梅苷浓度的增加,HepG2细胞存活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且呈浓度依赖关系。另一方面,相同浓度的杨梅苷分别处理HepG2细胞24、48、72h后,HepG2细胞存活率显著不同(P<0.05),处理24h的HepG2细胞存活率显著高于48h和72h(P<0.05),处理48h和72h的HepG2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回归拟合分析得到杨梅苷处理HepG2细胞24、48、72h后的IC50分别为.99、.41、.81μmol/L,结果表明同浓度的杨梅苷处理细胞时间越长,IC50越小,对HepG2细胞的杀伤能力越强。MTT实验结果显示杨梅苷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与杨梅苷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2、不同浓度杨梅苷对HepG2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为进一步探究杨梅苷是否能引起HepG2细胞内ROS水平的变化,本研究利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不同浓度杨梅苷对HepG2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其平均荧光强度可直观反映胞内ROS水平,结果如图3所示。不同浓度杨梅苷(10~μmol/L)处理HepG2细胞,其胞内RO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杨梅苷浓度越大,HepG2细胞内ROS水平越高。表明杨梅苷能显著提高HepG2细胞内ROS水平,进而诱发细胞凋亡。
3、不同浓度杨梅苷对HepG2细胞形态的影响
为进一步验证杨梅苷是否能够诱导HepG2细胞凋亡,本实验采用Hoechst染色法对HepG2细胞进行染色,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HepG2细胞形态,结果如图4所示。与对照组相比,杨梅苷(10~μmol/L)干预后的HepG2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不规则细胞数增多,细胞核的蓝色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表明杨梅苷可通过诱导HepG2细胞凋亡而抑制其生长,从而达到抗肝癌的效果。
4、不同浓度杨梅苷对HepG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本研究在MTT和Hoechst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流式细胞分析仪进一步探究不同浓度杨梅苷对HepG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如图5所示。随杨梅苷浓度增加,HepG2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且呈浓度依赖效应。当杨梅苷浓度为10、50、、μmol/L时,HepG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14±1.05)%、(25.74±1.38)%、(35.16±2.04)%和(55.75±1.99)%,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率分别增加12.60%、23.20%、32.62%和53.21%。表明杨梅苷可抑制HepG2细胞增殖,加速细胞凋亡,且浓度越大,促凋亡效果越显著。
5、不同浓度杨梅苷对HepG2细胞周期的调控
为探究杨梅苷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是否与细胞周期阻滞有关,本研究考察了不同浓度杨梅苷对HepG2细胞周期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如图6所示。当杨梅苷浓度在10~μmol/L时,随杨梅苷浓度增加G0/G1期的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而G2/M期的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当杨梅苷浓度为50μmol/L和μmol/L时,S期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而高浓度(μmol/L)杨梅苷处理的HepG2细胞,其S期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浓度杨梅苷处理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杨梅苷对HepG2细胞周期有调控作用,可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高剂量的杨梅苷还可使HepG2细胞阻滞于S期,从而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
6、不同浓度杨梅苷对HepG2细胞自噬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MDC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杨梅苷对HepG2细胞内平均荧光强度的影响,其结果如图7所示。与对照组相比,样品组HepG2细胞中MDC平均荧光强度随杨梅苷浓度的增加显著增强(P<0.05),当杨梅苷浓度为10、50、、μmol/L时,HepG2细胞中MDC平均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0.26、0.43、0.74、1.20倍。表明杨梅苷可诱导HepG2细胞自噬,从而抑制HepG2细胞增殖。
7、不同浓度杨梅苷对HepG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为进一步探究杨梅苷对HepG2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采用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杨梅苷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量,结果如图8所示。与对照组相比,杨梅苷实验组中Bax、细胞色素c、Caspase-9和Caspase-3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50、、μmol/L杨梅苷实验组中Apaf-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杨梅苷实验组Bcl-2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以上结果表明杨梅苷能激活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上调促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抑制凋亡的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进而抑制HepG2细胞增殖,加速细胞凋亡,起到抗肝癌的作用。
8、不同浓度杨梅苷对HepG2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LC3-I和LC3-II是自噬体经典的标志蛋白,在自噬发生过程中,LC3-I转化为LC3-II。本研究进一步采用Westernblot检测杨梅苷处理的HepG2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量,其结果如图9所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杨梅苷(10~μmol/L)处理的HepG2细胞的Beclin1、Atg5和LC3-II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而LC3-I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除杨梅苷浓度为10μmol/L和50μmol/L时Atg5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量均与杨梅苷浓度呈正相关。以上结果进一步证实杨梅苷可促进HepG2细胞自噬,从而抑制HepG2细胞增殖,达到抗肝癌的作用。
通过上述结果可知,当HepG2细胞受到杨梅苷干预后,细胞内ROS水平提升,诱导HepG2细胞形态发生变化,Hoechst染色结果证实杨梅苷处理后HepG2细胞核具有较强的蓝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杨梅苷均能显著提高HepG2细胞的凋亡率和胞内MDC平均荧光强度,并将HepG2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从而抑制HepG2细胞增殖;Westernblot结果表明杨梅苷能上调Bax、细胞色素c、Apaf-1、Caspase-9、Caspase-3、Beclin1、Atg5和LC3-II的相对表达量,下调Bcl-2和LC3-I的相对表达量,表明杨梅苷的抗肝癌机制与激活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细胞周期阻滞和提升胞内ROS水平和促进细胞自噬有关。杨梅苷诱导HepG2细胞凋亡和自噬的途径如图10所示。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杨梅苷可通过激活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阻滞细胞周期、提升胞内ROS水平并促进细胞自噬来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降低其存活率,从而起到抗肝癌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杨梅苷作为天然抗肝癌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君迁子叶杨梅苷诱导HepG2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来源于《食品科学》年42卷11期-页,作者:田艳花,吴磊,杜会枝,杨兆艳,张立伟。DOI:10./spkx2--20609-。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近期研究热点
小米硒化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抗氧化活性及对小鼠肠道菌群产色氨酸能力的影响产细菌素屎肠球菌SC-Y的体外益生性及安全性评价球磨处理对鸡蛋清蛋白结构、性质及起泡性的影响不同蛋白质摄入量对限能超重大鼠肝脏脂联素信号通路的影响不同部位牛肉烤制加工的适宜性食物成分对肠道细胞DNA双链断裂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虾头类肝素的制备、理化性质及抗凝血活性评价酚酸类物质对杨梅发酵酒贮藏期间色泽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野生蓝果忍冬多酚鉴定及其抗氧化、降血糖活性基于食味计评价杂交籼稻食味品质油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互作关系有机凝胶剂12-羟基硬脂酸及热加工对凝胶化大豆油氧化的影响热处理对采后琯溪蜜柚果实汁胞粒化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壁代谢的关系叶酸和辛烯基琥珀酸酐双修饰菊粉胶束对姜黄素的荷载特性含酪氨酸二肽在脂质体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与供电子能力不同解冻方法对冰蛋黄功能特性、理化特性及蛋白质结构的影响基于UPLC-QqQ-MS/MS同步检测热加工食品中典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通过式SPE-UPLC-MS/MS测定植物油中的9种酚类抗氧化剂在线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鸡肉和鸡蛋中5种抗病毒类药物残留量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动植物源性食品中氯苯胺灵残留量基于轻量卷积网络的马铃薯外部缺陷无损分级美味牛肝菌矿质元素富集能力及产地鉴别不同百合样品中13种内源性游离糖的含量分析机械化酱香型轮次基酒风味结构及特征酯类化合物解析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乳制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红树莓果汁降酸发酵过程中活性成分的变化基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工业面包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ABY3冷冻胁迫应答机制基于酶学特性筛选大曲来源芽孢杆菌用于强化酿酒草鱼胰蛋白酶的亲和纯化及酶学性质蛋白酶制剂对虾酱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陇西腊肉传统制作过程中细菌群落演替对脂肪水解及氧化的影响源自泡菜的植物乳杆菌产新型广谱抑菌细菌素的特性分析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不同地区蛋源表面微生物的比较高产α-半乳糖苷酶乳酸菌发酵对鹰嘴豆酸面团生化特性及其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利用牡蛎制备DPP-IV抑制肽及其活性分析鱼肠道中抗氧化活性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植物乳杆菌p-8转化亚油酸为共轭亚油酸的分析基于宏基因组学技术不同地区蛋源表面微生物的比较高产α-半乳糖苷酶乳酸菌发酵对鹰嘴豆酸面团生化特性及其面包烘焙品质的影响利用牡蛎制备DPP-IV抑制肽及其活性分析鱼肠道中抗氧化活性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植物乳杆菌p-8转化亚油酸为共轭亚油酸的分析基于宏转录组学解析不同贮藏时期冷鲜滩羊肉微生物代谢过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普鲁兰酶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工艺优化基于基因组挖掘技术的新型谷氨酸脱羧酶基因挖掘及表达鉴定腐乳丁酸及产丁酸菌发酵特性分析分段发酵模式对郫县豆瓣甜瓣子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及产品品质的影响修改/编辑:袁艺;责任编辑:张睿梅图片来源于文章原文及摄图网为进一步促进动物源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和中国食品杂志社在宁波和西宁成功召开前两届“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的基础上,将与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许昌学院于年9月18-19日在河南郑州共同举办“年动物源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欢迎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参加此次国际研讨会。
长按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