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粮食中的中药赤小豆
TUhjnbcbe - 2021/7/26 21:50:00

赤小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中国药典里赤小豆来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也就是说赤小豆分为两种“赤小豆”和“赤豆”。

赤小豆为长圆形而稍扁,直径较细,表面紫红色,没有光泽或光泽较暗;赤豆为短圆柱形,两端较平,直径比赤小豆粗一些。表面暗棕红色,有比较明亮的光泽。总体看赤豆要更漂亮一些。李时珍认为紧小色暗的赤小豆才入药,《本草纲目》中说“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

与李时珍的观点不同,中国药典规定了赤小豆包含两种来源,也没有说明它们功效主治上有什么的差别。我们日常食用赤小豆时不必纠结于吃的是赤小豆还是赤豆,但它们在食用方法上还是有所区别的,赤小豆不容易煮烂,更适合煲汤如:“赤小豆鲤鱼汤”;赤豆比较软糯易煮烂,适合做豆沙馅和小豆粥。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功效为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伤寒论》里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为清解表里剂,现代主要治疗荨麻疹、湿疹、痤疮等皮肤病。赤小豆含有较多的皂角苷,可刺激肠道,还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对心脏病和肾病、水肿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慢性水肿患者也适合食用赤小豆。赤小豆除了内服还可以外用,赤小豆打成细粉加鸡蛋清调制外敷可以治疗痄腮及急性淋巴结炎效果不错,而且没有皮肤过敏、破溃等不良反应。赤小豆药性平缓和无毒,但也要根据个人的体质食用,陶弘景说赤小豆“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所以阴虚体质平时口干舌燥燥,缺少津液的人以及患有各种与干燥有关疾病的人,不适合大量食用赤小豆。

赤小豆有很多别名如:红豆、小豆、红饭豆、朱赤豆、野赤豆等。要特别注意的是豆科相思子属植物相思子也叫做红豆,它的外观半红半黑晶莹剔透,可以作为装饰品,但本身有毒,千万不能食用。

赤小豆和鲫鱼或者鲤鱼熬制的鱼汤可以治疗水肿。赤小豆与薏苡仁搭配熬粥可以用于暑湿及水肿诸症。赤小豆的食用方法很多,无论是熬粥还是做成豆沙馅都是营养丰富养生保健的佳品。

END

本期作者

臧滨

天津中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

从事中药专业近三十年,《健康报》特约作者,天津市抗衰老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院聘健康教育专家。长期从事中药科普宣传工作,多次在《健康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文章。擅长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等方面的科普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粮食中的中药赤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