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朝,中医食疗有了长足的发展,食疗专著及食疗专篇问世,中医食疗学从理论到实践已经发展成熟,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如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已有《食治》专篇,明确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命药。”“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遣疾者,可谓良上。”
他把食疗作为治疗疾病的首选方法,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的治病作用,提出以脏补脏的原则。
如用含碘丰富的动物甲状腺(如鹿靥、羊靥)治疗申状腺肿,用动物肝(如羊肝、牛肝)治疗夜盲症,用赤小豆、黑豆、大豆等治疗脚气病,用谷皮(楮树皮)煮粥(常吃)以预防脚气,并将能否正确应用食疗治病作为衡量医者技术良莠的重要标准之一。
孟诜在孙思邈《食治》的基础上,广搜民间之所传、医家之所创,加以已见,著成《食疗本草》一书,为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
该书不仅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而月特别重视食物的治疗作用,详细分析了食物的性味、配伍、功效、禁忌等,对食物的加工、烹调皆有阐明。盂诜揭示了许多食疗规律,在食疗方面作出了一定页献。
昝殷著《食医心鉴》,本书以食治为主,共列15类食方。
杨晔撰《膳夫经手录》,除记载性味食法外,还对茶的不同产地、品种详加描述。
王焘著的《外台秘要》记录了不少食疗验方与食禁的内容,如治寒痢用生姜汁合白蜜,
谷皮煮粥防脚气病等,治咳嗽时忌食生葱、蒜,治痔疮忌饮酒及生冷等。
陈士良收集神农、陶弘景.苏恭、孟诜、陈藏器诸家有关饮食之论,对饮食以类归之,附以食医诸方及四时调养脏腑之法而成《食性本草》十卷,对食疗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形成了较成熟的中医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