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咱们号发了一篇关于湿气的文章(没看过的朋友,点这里补课?这3果2菜1茶,越吃体内湿气越重!夏天很多人都爱吃)
评论区很多朋友都在问——
说到做到!今天就是小编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祛湿就喝红豆薏米茶?
当心祛湿不成反生湿!
提到祛湿,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喝红豆薏米茶(准确地说,是赤小豆薏米茶)。
与之相应的产品,更是五花八门,火热大卖。
很多广告宣称,该方能瘦身减肥、美容养颜、排湿毒、降火气——真的这么神吗?
先来说说主料赤小豆,确实是得到古人认可的,有利水、消肿、排脓的作用,“多食令人瘦”。
如果我们把输布津液的水道看成是一条条的街道,那么脾胃就是负责津液“街道管理”的部门,津液就是走在街道上的行人。
如果路上的某个地方人群拥挤,堵住了,必然挤得又闷又热,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郁而生热”。
赤小豆“下水肿,利小便”的作用,能让在前头的人走得快一点,以便后面的人能尽快从拥堵处脱身。
薏米偏凉,也能祛湿,因而和赤小豆搭配,清热利湿功效更佳。
如果是局部湿热“拥堵”的情况,用这个组合就很合适。
但,如果是其他类型的湿,比如寒湿,用了这个偏寒凉的方子,只会让脾胃变得更虚寒,导致祛湿不成反生湿。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哪种湿呢?不同类型的湿,适合用什么办法化解?
看下去你就知道了~
这份超全祛湿指南,值得收藏
湿气从来不孤军战斗,它总是勾结致病因素:
与寒邪在一起,被称为寒湿;与热邪在一起,被称为湿热;与风邪在一起,被称为风湿;与暑邪在一起,被称为暑湿。对于不同的情况,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调理方法——
1.寒湿
常见如胃脘、关节冷痛,关节酸困屈伸不利,遇冷或夜晚加重,舌质淡,苔白腻或水滑。
要解决寒湿之邪,需祛湿散寒。平时在煲汤、炒菜时,可以适当加入温性的姜片、花椒、陈皮、砂仁,能起到苦温燥湿的作用。
寒湿者往往还存在脾胃虚寒,可适当加一些健脾的药材,如茯苓、淮山、*参、陈皮等。
另外,饮食上需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伤脾加重湿寒。
2.湿热
常见如口苦、口干、口黏,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小便烧灼热痛,排便后肛门热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濡数。
想祛湿热,首先要少吃甜食、甘甜饮料、辛辣刺激的食物、肥甘厚味,忌饮酒(湿热之性最大)。
平时饮食宜食清热祛湿的食物,咱上面提到的赤小豆薏米茶就是一种,其他的像绿豆、冬瓜、丝瓜也很不错。
3.风湿
此处与西医学中风湿是两种不同概念,常见于外感疾病,如感冒,可见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无发热)、头身及皮肤酸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脉浮、苔薄白为主要表现。
此时可予疏风胜湿,使用祛风湿药物使风湿之邪从肌表外解,可用生姜、葱白、荆芥、防风、白芷等药物熬汤温服。
4.暑湿
尤以南方暑夏潮热天气为多见,常见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头身沉重、胸脘痞满不适、不思饮食、恶心欲呕,苔腻、脉濡数等症。
可选用药食兼用中药材香薷、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薏苡、荷叶、芦根等煲汤、煮水饮以祛暑化湿等。
如果看完还是不知道自己属于哪种湿,给你支个招:
①直接去找专业的中医师帮你辩证,清楚体质再进行饮食调理。
②可以选择比较平和的祛湿药材煲汤煮粥,比如芡实、白茯苓、扁豆、淮山这些药材,不容易出错。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转载须得授权,侵权必究右下角,您点一个和“在看”
小编工资涨5毛编辑:江大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